吉林医药学院坐落于“北国江城”“雾凇之都”——吉林省吉林市,1952年建校,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曾为空军系统惟一的医学院校。2004年8月,学校由军队整体移交吉林省办学,现为吉林省惟一独立设置的西医本科院校。学校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全国红十字模范校、全国绿色低碳公共机构、全国啦啦操实验学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校、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东北地区家校社教育共同体首批实验点、吉林省高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国家安全教育示范校、吉林省村级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吉林省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中心工作单位。202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现为吉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A+”计划立项培育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63.6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8.5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7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0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0个。学校设有12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23个本科专业,分布于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校本部(不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56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51人、博士学位教师189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省级及以上人才105人。现有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1人、省级教学新秀3人。
学校坚持“传承军魂、医德为先、医术为本”,推行“一中心、四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改革成果3次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改革经验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典型案例。学校现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专业11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2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省转型发展示范二级分院和专业(群)3个、省级专业特色学院建设项目1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2个,2017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24年通过教育部药学专业认证。现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工程创新中心1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5个类别全覆盖)、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3门,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9项。
“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重大和重点项目62项;获省科学技术奖22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国家专利261项。临床医学、药学学科是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有省级科研平台27个,其中院士工作站1个、省科技创新中心2个、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1个。2015年,学校成为吉林省首批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试点单位,现与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学术氛围活跃,现为吉林省解剖学会、吉林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吉林省全科医学学会、吉林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单位和吉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单位。
学校深度融入“健康吉林”战略和医药强省建设,与吉林省“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节点城市全覆盖开展战略合作,构建“五疗一体”新医药产业服务体系,创新开展“双百双进”专项行动,推动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博士教师进企业。学校牵头组建吉林省高校医药健康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项目1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1项、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培育项目2项。学校致力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获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项,教育部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4项。
学校大力弘扬“忠诚敬业、迎难而上、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吉医精神”,确立了“博学厚德、扶伤济世”的校训,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凝练了“正己正人、敬业精业”的教风和“诚信自信、求知求真”的学风,全力打造以“五有五育”为内核的“吉医特色家园文化”。学校获中央网信办全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奖1项、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奖1项、吉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
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印度、荷兰、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选派师生外出学习交流。与韩国建阳大学合作举办生物制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国际学生341人。
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所,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直属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是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护理科普教育基地,医院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医疗教学用房5.8万平方米,展开床位1070张,大中型医疗设备300余台(件)。神经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展望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举时代旗、走特色路、逐吉医梦,坚持高质量发展主旋律,立足学校“五个三”办学方略,深入实施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一二三七”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加快建设“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奋力谱写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吉医力量。
组织机构 / organization
党 委
书 记:李才
副书记:林长英
行 政
校 长:
副校长:王柳行 金连海 徐 冶
常 委:李才 林长英 吕海龙 王柳行 金连海 徐冶 徐卫东 李文彬
委 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柳行 王耀东 田敏 冯波 冯宪敏 吕海龙 李才 李文彬 杨红 辛程远 林长英 金连海 姜淑兰 徐冶 徐卫东 徐俊杰 曹志友
纪 委
书 记:吕海龙
副书记:胡 晋
委 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书丰 王艳春 石磊 吕海龙 苏水桥 张艳 陈忠航 胡晋 赵东海
吉医文化 / culture
校徽:标志主题造型是“医药”的首字母“Y”,体现出医药院校的属性。“Y”像一棵大树,又似一个张开双臂的人拥抱着上方代表解放军的红五星,彰显出学校传承优秀军队院校作风、百年树人的高尚职责,同时也体现了学生茁壮成长的美好景象。背景图案是吉林市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雾凇的写照,雾凇的承载体为松树,松树傲雪常青、坚韧不拨的品质巧妙的融合到标志中,体现出学校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Y”下方柔和的圆形洋溢着人情关怀般温暖,喻示了学校给予学生的希望与呵护。1952是建校时间。
校训:校训的释义分别是:“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意谓为学习首先要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厚德”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就应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扶伤济世”即从医学院校的性质出发,以要求师生。扶伤济世有两层意思,其一即字面意思,救死扶伤,拯救病患,福泽天下;其二为引申义,小到扶助弱小,大到救国济世,在和平年代也可振兴中华,实现中华的和平崛起。以“扶伤济世”为校训,就是让师生树立济世强国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终身。另一方面,扶伤济世也是让师生树立主人翁态度,以强者的身份继承学校军事院校传统,以为国为民为己任。
学贯中西乃为博,才高德厚以济世”,这一句话即可概括“博学厚德、扶伤济世”这一校训。博学厚德从为学的态度、待人接物的态度两方面要求师生知与德相结合,全面发展。反过来说,要想扶伤济世,就得有渊博的学识与崇高的品德,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博学即可概括为知,厚德即可概括为德,扶伤济世即可概括为行。“博学厚德、扶伤济世”的校训,从知、行、德三方面要求师生,一方面在知、德上充实完善自己,另一方面从行动上要求自己,做到知行德三者的统一,为校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训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顾问李铎亲笔题写。
校风:严谨 求实 团结 奋进
教风:正己正人 敬业精业
学风:诚信自信 求知求真